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,有六位悍将因故未随征,事后他们的选择被证明是十分明智的。这六位将领包括吴班、陈式、傅肜、冯习、杜路、刘宁等人,他们在蜀国的历史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而与这些将领相比,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、马超、马岱等却没有出现在东征的阵容中,成为了刘备的一个历史遗憾。
刘备作为蜀汉的奠基人,其仁爱之名远播四海。然而,随着关羽的惨死,刘备的内心深受打击,他决定东征孙吴为兄弟复仇。在当时,诸葛亮和其他忠臣纷纷劝阻刘备,但刘备的决心已经铁板一块。在他的东征行列中,至少有六名蜀国的猛将并未随行,这其中有些是出于忠诚,有些则是出于深思熟虑的自保。
第一个没有随刘备东征的是赵云。赵云在蜀国的地位举足轻重,他不仅以勇猛著称,更是刘备的亲信。然而,在刘备发动伐吴之时,赵云却选择站出来反对。赵云的忠诚从不曾动摇,但这一次,他明确表态:“国贼是曹操,而非孙权,先灭魏,吴自然归顺。”这一话语显露出赵云的深思熟虑,他显然在诸葛亮的影响下决定采取与刘备意见相左的立场。赵云认为,与其急于攻打吴国,不如先解决曹魏的威胁。刘备即将登基为帝,他显然不容忍任何反对声音,甚至差点因此斩杀学士秦宓。赵云的反对显得格外尖锐,也因此刘备决定留下赵云镇守江州,避免了无谓的冲突。
展开剩余70%第二位未随刘备东征的将领是马超。作为五虎上将之一,马超在蜀国的声望一度超过赵云,但当刘备宣布东征时,马超却没有随行。马超的心中其实已有许多不满,尽管他表面上支持刘备,但当时刘备似乎并未给马超足够的权力。早在马超入蜀之前,刘备便将马超的西凉精兵纳入麾下,且训练成了后来的无当飞军。马超虽然拥有一支强悍的军队,但在刘备手中,他实际上已经沦为没有兵权的空职官员。此时的马超也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局面,便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东征。
第三位没有随刘备东征的是马岱,马超的族弟,虽然有一定的战力,但并未得到刘备的全力支持。刘备将他与马超一起派遣到汉中镇守,表面上是保护汉中,但实际上这也意味着刘备对这两位武将的考验。马岱在战场上的表现不够突出,因此未被选入东征队伍中。
第四位未随刘备东征的战将是吴懿。吴懿是刘备的妹夫,早期曾为刘焉和刘璋效力,在入川之战中,他曾亲自与刘备交锋,后来成为了蜀中的重要将领。尽管吴懿深得刘备的信任,并且在诸葛亮北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但他在刘备东征时却没有参战。这或许是因为吴懿更看重自己在川中的地位和政治利益,他选择不参与东征,以保持中立。
第五位拒绝参与东征的将领是王平。王平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硬的武艺广受赞誉,是蜀国的主力之一。然而,在刘备东征时,王平并未跟随出征。王平刚刚加入蜀国,作为新任牙门将,他需要更加了解刘备的战略意图和军事风格。同时,王平也肩负着训练无当飞军的重要任务,刘备显然希望依赖这一支精锐部队来应对未来的战斗,而王平的任务也因此变得至关重要。
第六位未参与东征的悍将是魏延。魏延是一位刘备亲自提拔的将领,他的军事才能在蜀国备受推崇。刘备曾多次信任魏延,魏延也在多次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。然而,当刘备决定东征时,魏延依旧没有随行,理由是他要继续镇守汉中。尽管刘备已派遣马超和马岱协助守卫汉中,魏延依然坚持留下。对于魏延而言,他选择中立并保全自身的利益似乎是最明智的做法,毕竟伐吴的风险极大。
总的来说,这六位蜀国的猛将都有各自的理由没有参与东征。他们的选择虽然在当时看似有些许不合时宜,但事后证明,这些将领的选择为他们自身的安全和蜀国的未来铺垫了道路。在刘备的夷陵之战中,虽有初期的胜利,但最终却以惨败告终。对于这些未参与东征的将领而言,他们的高明之处正是能够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形势,避开了可能的风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平台查询,在线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之家,正规股票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