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真正的强大,不是从伤口里长出来的,
而是从从小被爱与被接纳中积攒起来的。
图片
爸爸在读 原创:少年时代
嘿,我是coken。
“Childhood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; childhood is life itself.”
(童年并非为成年做准备,它本身就是生命的完整阶段。)
为什么不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?
因为过早经历残酷,孩子只会感受到世界的锋利,却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。
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特定的节奏和阶段,试图跳过或压缩这些人生阶段,就像在冬天催促春天到来,只会破坏自然生长的规律。
1
有些读者认为,自己提早让孩子见识社会的残酷,能使娃更快地学会生存法则,更早地变得坚韧成熟。
但过早揭示成人世界冰冷的一面,非但不会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,反而会使他们在内心还未强大到能够自我修复时,就被伤害的支离破碎。
上周,看一留言这样说:
“我小时候幼儿园放学后如果家里人接我晚了我就会一直焦虑,非常失落。前天我去托班接我女儿晚了,她还不到三岁,跟另外几个小朋友一起在保安亭等大人。我有点愧疚地问她,今天妈妈来晚了你有没有因此难过?她说没有啊,反正你过一会肯定就来接我了。我听完都快哭了,她好信任我。“
人类心理的成长,你可以理解它是一棵树苗的生长方式。
幼苗期最需要的不是风雨和暴晒,而是足够的养料和保护,只有当它逐渐长成粗壮的大树时,才有能力独自抵御风暴。
如果在幼苗期便急于施加外部的压力,幼苗可能无法承受,甚至枯萎或变形。
因为孩子作为一个容器,它的容量是很有限的。
孩子都还需要父母我们去帮助他消化这个世界上的挫折。
人的心智化水平的发展是阶段式的,只有前一个阶段被很好的满足了,才能进一步发展到更高级。
2
童年的任务,本质上不是去理解外界的严酷,而是去建立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。
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《童年与社会》里提出:孩子成长的第一阶段,就是对世界基本信任感的建立。
这种信任不是来自世界对他们的仁慈,而是来自父母和家人的无条件接纳和保护。
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强调外界的竞争、压力和无情的规则,孩子不仅会失去对这个世界基本的信任,还陷入深深的焦虑,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,都无济于事。
在这种心理模式下长大的孩子,即便成年之后能够理解社会规则,也很难真正拥有内心的平静和满足,他们的每一步都是在恐惧和压力的推动下,而非在内心自信的指引下。
真正内心强大的人,从来不是从小就习惯了挨打的人,而是那些从小被爱过、被保护过,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值得被爱的人。
他们长大之后,遇到挫折和困难,才不会轻易怀疑自己的价值,而是能够稳住阵脚,去解决问题。
但如果一个人从小被提醒这个世界充满敌意与危险,他便会时时刻刻处于防备状态,无法真正打开自己,无法信任他人,也很难与世界建立深刻而稳定的联结。
3
教育的真正目的,不是提前让孩子知道社会的坑坑洼洼,而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道光的种子。
让孩子相信,即便世界有时坑洼之地,他仍然可以选择成为光的一部分去指引自己跨越过去。
幼年时期安全、被认可的经验,就是这道光的来源。
倘若孩子从小便被过度告诫“世界很残酷”,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任何一道属于自己的光可以依靠。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中说:“生命本身就是一连串的问题,只有不断地解决问题,才能达到精神上的成长。”但书中也强调,只有内心拥有力量的人,才真正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孩子在童年最需要的,是构筑这股力量的土壤,而不是过早地体验生命的艰难。
我个人认为,现实社会的残酷并不是一个需要刻意教给孩子的知识——现实会迟早让他们看到。
但我们可以做的,是先帮孩子储备足够的精神能量和应对困难的资源。
真正的坚韧,不是让孩子习惯受伤,而是教会孩子疗伤的方法,让他们知道,受伤时如何重新站起,如何在失望中看到希望。
绝大多数时候过早地展示世界的残酷,只是我们的焦虑在作祟,而非孩子的成长所需。
童年需要被保护,正是因为世界已足够艰难;而人生也足够漫长,总有一天,孩子会自己去理解生命的残酷与现实的复杂。
在那之前,守护好他们的纯真与光亮,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教育。
写在最后
一个健康的童年,就像一本被温柔对待的书籍,当成年后再去回读时,才会在字里行间找到生活的力量与温暖。
愿每一位读者,保护好自己和孩子那一份极其珍贵的天真与无邪。
与各位共勉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配资平台查询,在线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之家,正规股票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